教学设计方案

时间:2025-05-26 11:13:12
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

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

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,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,方案是书面计划,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,步骤等。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
教学设计方案 篇1

一、激情导入

1. 师:同学们,这一单元,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,走进它,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,今天,我们再来欣赏一幅了不起的古代绘画,谁愿意读读课题

指名读课题

2. 提问:你知道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吗?(名声在全世界,全世界都有名)

二、初读课文

1.师:同学们,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,现在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,小声读读课文,要把句子读通顺,把字音读准确。

2.师: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,看课文里的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?

(出示课件)正确读出下列词语

张择端 汴梁 撑船 摊贩 官吏 作坊 保存 形态各异 毛驴 悠闲 溜达 一乘 拽住 惊扰

指名读

3. 师:那你知道这些带点的字的意思吗?你是怎么知道的?

指名回答

(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、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知识、可以查字典、可以看图理解词语意思等等)

师:同学们,你们真聪明,掌握了这么多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。

4. 通过搜集资料,你对《清明上河图》有什么了解?

自由谈

师:同学们真会学习,你们已经通过预习把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学懂了,能读好它吗?齐读第一自然段。

三、学习课文,自读感悟

1.师:通过预习,大家有这么多收获,那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呢?

师: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,那这幅画有什么特别之处?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,读懂课文,你一定会更喜欢它,请同学们再认真地、反复地读几遍课文,根据阅读提示,找出描写画面内容的段落。

出示阅读提示:

①认真地、反复地读几遍课文。

②对照图画,找出描写画面内容的段落。

③选出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和同学交流一下,你都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。

2.自主阅读

3.交流收获

师:谁能说说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画面内容?

指名回答

师:课文的第二、三、四自然段描写了画面内容,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?

指名回答

师:你对哪个自然段最感兴趣?来和同学交流一下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?

学生交流,师板书

预设

▲ 了解了画上的人物有五百多个。为什么喜欢? 那你愿意大声把这五百多个人物向大家做个介绍吗?

▲ 我发现一个能让我们也来说说的标点,谁看到了?我请同学仔细看图,看看还有什么书上没讲到的人物,给大家介绍一下?

▲ 了解了街市可热闹了。

师:都有什么?你给大家介绍一下。

出示句子:

走在街上的,是来来往往、形态各异的人:有的骑着马,有的挑着担,有的赶着毛驴,有的推着独轮车,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。

师:看看这个句子,你发现了什么?谁给大家读一读。

师:这是一个排比句,排比句能给文章增添气势,读起来朗朗上口,还能充分强调要表达的意思。

师:你看看图,能有用“有的……有的……有的……”把那些作者没有写出来的形态各异的人给描述一下吗?

▲ 画上有好多人,有的不到一寸,有的只有黄豆那么大,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看看的清清楚楚……

师:画的是多么精致啊,的确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,谁愿意把这句再读一读。

指名读

谁愿意再自豪地读一读

师: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?

▲ 刚才我们从很多地方能感受到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,在第四自然段中描写了桥北头有趣的生活情景,读第四自然段,把你的感受和同桌交流一下。

师:读了这段你有什么感受?

指名回答

师:在张择端的画里像这样有趣的生活情景还有很多,看到桥底下有一艘船吗?正在过桥,船上的船工都在甲板上紧张的忙碌着,叫喊着桥上有些热心人不顾自己的安危,跨越到拱形桥的栏杆外,大声喊叫,挥舞着一只手,指挥着船只顺利通过。神态清清楚楚,所以课文里这样说,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生活风貌。

除了这些,你还了解到了什么?

师:刚才大家读书有这么多的收获,那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?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出你读到的内容。

▲ 了解到《清明上河图》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,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。

师:其实这是告诉我们这幅画的历史价值。也就是说,这幅画不仅是绘画上的杰出作品,透过这幅画我们还能了解到八百年前古都的历史情况,我们愿意把这一节再读一下吗?

四、巩固练习,完成资料卡

1.师:刚才大家看着图,读了课文,欣赏到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,如果想要把从课文中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,大家可以制作一张资料卡,请大家拿出资料卡。

出示

资料卡

画名 年代

作者 大小

画面内容

历史价值

师:老师请同学默读课文把资料卡填好,可以和同桌同学一起完成。

2.汇报资料卡情况

指名汇报

师:同学们,我们利用这张资料卡可以把看到的值得保存的知识长久的保存起来,以后可以随时翻看。

3.总结:今天我们欣赏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??清明上河图,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了中华传统美德,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我们下课后继续搜集资料,下节课进行专题交流。

教学设计方案 篇2

教学内容:

人教版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》(一年级下册)第51页的例7。

教学目标:

1.让学生在购买不同价格物品的情景中,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、角的加法计算的问题。

2.使学生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(认识用小数标的物品单价、加法含义及元、角之间的换算。)解决简单的购买小件商品的问题,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3.培养学生有序思维及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,进一步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。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和“用数学”的情感,培养爱护人民币的意识。

教学重点、难点:

不同单位的人民币相加。

教学过程:

……此处隐藏6278个字……练考点、热点,强化记忆,形成能力,提高成绩。

4、改进教学方法,用多媒体课件,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,力求课堂的多样化、生活化和开放化,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、生生互动的机会。

5、精讲多练,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,注重旧知识的复习,使所学知识系统化,条理化,让学生在练习、测试中巩固提高,减少遗忘。

6、 开辟第二课堂,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,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,促进学生自主、合作,探究学习,培养兴趣,提高能力。

教学设计方案 篇7

  教学目标:

知识与能力

1、复习巩固生字词,学写“词”、“识”、“求”三个字。

2、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,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理解课文内容。

过程与方法

1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,进一步体会霍金爱问、会问的特点,并从中文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。

2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,识记生字字形,观察并写好生字。

情感态度价值观

在了解霍金从小就善于动脑,爱问为什么的基础上,引导学生也象霍金那样,爱动脑筋,多提问题。

教学重点:

1、复习巩固生字词,写好“词”、“识”、“求”三个字。

2、学习课文二至六自然段,有感情的朗读课文。

3、知道霍金是个从小善于动脑,爱问、会问的孩子。

  教学难点:

体会霍金霍金爱问、会问的特点,并从文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。

教学准备:

CAI,词语卡。

教学过程:

第一课时 (初读课文,认识生字,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,初步体会霍金爱问的特点)

第二课时

一、回顾课文,复习生字词

1、回顾霍金爱问的特点,齐读课题。

2、创设情景,复习生字词。

二、 品读课文2至5自然段,感悟体验

1、弄清霍金问了什么。

(1)自由朗读课文2至5自然段,思考:霍金问了些什么?

(2)生答,相机出示句子。

(3)指导学生读好两个问句。

2、了解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。

(1)思考:霍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呢?

(2)生答,引导学习第二和第四自然段。

第二自然段

① 理解“摆弄”一词。

② 指导读好第二句话。

③ 体会霍金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,真是会问。

第四自然段

① 指导朗读句子

② 体会霍金能在书本中发现问题,真是会问。

3、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解答霍金的问题的。

学习第三自然段

(1)指名读妈妈的话,指导读出妈妈的“慈爱”。

(2)引导学生从妈妈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。

学习第五自然段

(1)自由读第五自然段,弄清爸爸说了几句话,分别告诉了霍金什么。

(2)重点学习第二句话。

①理解“必须”一词。

②指导读句子。

③引导学生从爸爸的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。

4、分角色朗读2至5自然段。

三、学习第六自然段

1、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,思考:霍金听了爸爸的话是怎样做的?

2、指名说,并指导读第一句。

3、想象此时的霍金会想些什么。

4、指导学生读好第二句话,读出霍金的决心。

四、回顾全文,拓展升华

1、读课文第一句。

2、师简介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。

3、再读课文最后一句。

4、学生交流学文后的收获。

五、指导写字

1、识字游戏。

2、出示“词”、“识”、“求”三个字。

3、指名说记字方法。

4、师指导书写。

5、学生练写生字。

教学设计方案 篇8

教学目标:

一、 理解诗歌的内容,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。

二、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。

三、有感情地朗诵诗歌,背诵诗歌。

教学重点:

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,有感情的朗诵诗歌。

教学难点:

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 导入

了解学生重回母校的情况,结合学生再次离开母校时的感受导入新课。(去年的这个季节,大家离开了伴随你六年的母校,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了附中,(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,大家有没有从她的大门前经过或者利用假日重回母校去看看?)当你再次离开她时,你的感受是怎样的?请用一个词语来描述。生交流感受…...师引入:诗人徐志摩在告别自己的大学母校康桥时,他的感情又是怎样的?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《再别康桥》,来了解他的内心,体会他的感情。)(板题)

二、 解题,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。

(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含义?读注释1,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,从注释中的哪句话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深情?)

1、 学生思考,交流自己的理解;

2、 老师点拨,总结:

再一次告别康桥或又一首告别康桥的诗。

两次重返母校。

三、 初读诗歌,整体感知。

1、 生自读诗歌,画出重点词语。

2、 联系注释、运用工具书,小组交流,掌握其读音和含义。

3、 个别质疑,老师点拨,强调:

浮藻 沉淀? 长篙 ? 漫溯 斑斓 笙箫

4、 再读诗歌:1)自由读;2)个别读,其他同学点评,强调;3)齐读。

四、 理解体会,朗诵诗歌。

1、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感情?

2、 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有感情的朗读?请任选一节,从语速、语气、语调、重音、停顿五个方面设计朗读脚本,并进行朗诵。

1) 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,老师点拨:依恋(眷恋)之情。

2) 老师示范设计一节朗读脚本,并进行范读。

3) 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,并进行朗诵,其他同学点评补充,再读本节诗。

4) 老师示范朗诵,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景物,感受诗人的感情。

五、 品味语言,赏析诗歌。

1、老师任选词句进行赏析示范;

2、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赏析;

3、个别质疑,师生共同探究解惑。

六、小组竞赛,协作背诵。

七、拓展延伸,学以致用。

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,创造性的写一首小诗,来抒发你对母校的深情。

1、 学生动笔写作;

2、 小组代表交流,师生共同点评。

八、总结本课,学有收获。

1、学生交流;

2、老师补充,并以一首小诗结束本课。

《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